夫天地之道,有生必有死,有命必有運。然則人之立世,或順天命而行,或逆天命而為。逆者,雖曰不智,然其志可嘉,其情可憫。今觀哪吒之事,亦此類也。
哪吒者,陳塘關總兵李靖之子也。母曰殷素素,乃龍族之後。哪吒生而異象,臍有下三道紅光,照徹天地。及長,聰慧過人,武藝超群。然其命途多舛,身負重擔。蓋因龍族與天庭之爭,禍及陳塘關。天命所歸,哪吒乃奉旨降世,以平息此亂。
初,哪吒齠齔之時,已顯非凡之志。其父李靖,威嚴持重,治軍嚴謹。然哪吒性情剛烈,不願受拘束。父子之間,時有齟齬。及至龍族作亂,陳塘關危在旦夕。天庭降旨,令哪吒以身殉難,以平息龍族之怒。
哪吒聞此命,悲憤交加。其母殷素素,亦龍族之後,深知其中利害。然其愛子心切,願以己身代之。哪吒感母之情,涕泗橫流。然天命難違,終不能免。
於是,哪吒乃集天地靈氣,化作蓮花寶座。其身雖亡,然其魂不滅。蓮花之上,哪吒重生,化作蓮藕之軀。其父李靖,見此情景,悔恨交加。乃率眾將士,誓死守護陳塘關。
及至戰事平息,天庭震怒。哪吒雖已重生,然其身負天命,仍需完成使命。於是,哪吒乃以蓮藕之軀,重返天庭。其父李靖,雖心痛不已,然亦知大義所在,只得送子而去。
哪吒至天庭,面見玉帝。其言慷慨激昂,直言天命不公。玉帝怒其無禮,欲將其除之。然哪吒乃天命所歸,非人力所能及。於是,玉帝乃賜其重任,令其鎮守陳塘關,護佑蒼生。
哪吒受命而去,其父李靖亦隨之前往。父子之間,雖曾有過嫌隙,然至此皆化為烏有。李靖感子之情,乃改其嚴苛之風,以慈愛待之。哪吒亦感父之恩,乃盡忠職守,不負所托。
及至陳塘關安泰之時,哪吒乃功成身退。其父李靖,亦因功封賞。然哪吒心中,仍有一事未了。蓋因其母殷素素,乃龍族之後,仍被困於龍宮之中。於是,哪吒乃再度請纓,願往龍宮救母。
其父李靖聞之,雖憂其安危,然亦知其志不可違。乃助其一臂之力。於是,哪吒乃率眾將士,直搗龍宮。龍王見之大驚,然哪吒威勢凜凜,不可抵擋。龍王不得已,乃放其母出宮。
哪吒救母成功,凱旋而歸。其父李靖,見子如此孝義,乃感歎不已。於是,父子之間,情誼更深。陳塘關亦因此事而名揚天下。
然則哪吒之事,雖已告一段落,然其精神永存。其不畏強權,不懼生死之志;其孝義兩全,忠孝兼顧之心;皆為後世之所稱頌。
嗟夫!天地之道,雖有定數,然人之意志,亦可為之改變。哪吒之事,雖曰天命所歸,然其自身之努力,亦不可忽視。故曰:天命固然重要,然人之奮鬥亦不可少。
後世觀此傳者,當知天命不可違,然亦不可盡順天命而忘自身之志。如能二者兼顧,則可謂大智矣。
贊曰:
哪吒者,天命之子也。然其不屈於命,不撓於難。以一己之力,抗天命而行;以一片丹心,護蒼生而戰。其志可嘉,其情可憫。雖身負重擔,然亦不負初心。後世觀此傳者,當思其志,學其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