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之佛系

2025-02-11 09:23
4

佛系学生.jpg


大學之道,乃天下之大計也。然觀今之大學,風氣漸變,學子之中多有“佛系”者焉。所謂“佛系”,非佛教之謂也,乃形容學子之心境也。此等人或曰:“隨遇而安,無所爭競。”或曰:“得失隨緣,成敗皆可。”然其背後,實則隱憂也。

夫大學者,治國安邦之本也。學子者,國家之棟樑也。若學子皆以“佛系”自居,則何以擔當重任?何以濟世安民?此非小憂也。

一、佛系之象

今之學子,或耽於遊戲,或溺於娛樂,或怠於學業。課堂之上,懨懨欲睡;自習之時,碌碌無為。至於考試,則曰:“但求及格,不爭第一。”至於科研,則曰:“隨遇而安,不必強求。”此皆“佛系”之象也。

更有甚者,或曰:“人生苦短,何必辛苦?”或曰:“世事無常,何須強求?”此等人雖貌似超脫,實則心中無志,眼底無光。此乃大學之大患也。

二、佛系之因

究其根源,“佛系”之風之所以盛行,蓋有三因焉。

其一,社會競爭激烈,學子壓力日增。或恐前路艱難,或懼未來叵測。於是乎,以“佛系”自嘲,以求心理之平衡。

其二,家庭教育失當。父母或過分溺愛,或過分嚴苛。前者使學子缺乏進取心,後者使學子失去信心。二者皆可能導致“佛系”心態之形成。

其三,評價體系單一。今之大學,多以分數論高下,以排名定優劣。此雖有助於激勵學子,然亦可能適得其反。若學子屢遭挫折,則易生“佛系”之心。

三、佛系之弊

“佛系”之風雖貌似灑脫,然其弊端不可忽視。

其一,“佛系”心態易使學子失去目標。若無明確之追求,則難有進步之動力。長此以往,則學問無成,德行無進。

其二,“佛系”心態易使學子失去責任感。大學乃培養人才之地,學子肩負著社會責任與歷史使命。若皆以“佛系”自居,則難以為社會做出貢獻。

其三,“佛系”心態易使大學風氣頹廢。若學子皆以“無所謂”為處世之道,則大學之學術氛圍將日漸淡薄。

四、去佛系之道

面對“佛系”之風,當如何應對?愚以為,當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其一,加強責任感教育。大學當引導學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使其明白自身之責任與使命。唯有如此,則學子方能以積極之態度面對學業與生活。

其二,改善評價體系。大學當注重全面發展,而非單一之分數或排名。當鼓勵學子發展個性與特長,使其在適合之領域有所建樹。

其三,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大學當宣導嚴謹治學之風,鼓勵學子追求卓越。唯有如此,則“佛系”之風方能得以遏制。

吾嘗觀今之大學,學子之學風日下,世風不古久矣。昔者韓昌黎作《師說》以警時人,今餘亦效顰作《佛生說》,以儆效尤。

嗟乎!師道之衰,非獨不傳道解惑也,更兼學者自棄若此。今有所謂"佛系"者,冠儒冠而披釋衣,坐明堂而誦梵音。晨昏顛倒,廢學如棄履;寤寐不分,玩物若參禪。逢試則曰:"六十分者,多一分則贅。"遇考則雲:"掛科者,補考亦是機緣。"師長督之若催租吏,同窗勸之如對石佛。此非大隱於市乎?非真如不動乎?

餘嘗見某生,藏書盈架而積塵三寸,置筆如林而禿鋒狼藉。問其故,對曰:"吾聞陶淵明好讀書不求甚解,此乃得道真諦。"又見某生,終日偃臥如病鶴,問其志,笑曰:"吾師莊子濠梁觀魚之樂,豈效惠施辯名實之勞?"嗚呼!以先賢遁世之言,飾己身怠惰之實,此所謂買櫝還珠者也。

昔管子負書遊說,蘇秦刺股縱橫;董子下帷三年,車胤囊螢夜讀。彼皆以天下為己任,豈效今人畫地自囚?今諸生居廣廈而思茅屋,享珍饈而羨簞食。見賢不思齊焉,見不賢而自得焉。此非老氏"無為"之本意,實釋家所謂"著相"矣。

夫大學之道,在格物致知,在止於至善。今諸生不格物而空談放下,不致知而妄言隨緣。譬猶農人廢耕祈雨,商賈罷市望利。曾見枯坐蒲團而得稻粱者乎?豈有面壁九年而通經史者耶?

吾友張生,初亦"佛系"中人。後觀天文星象,忽悟"天行健"之理,乃發憤苦讀。今已著《星經注疏》三卷,其言曰:"星辰尚不舍晝夜,況血肉之軀乎?"由此觀之,所謂佛系者,實自縛之繭也。

今諸生若真慕逍遙,當效鵬徙南冥,絕雲氣,負青天,豈效蜩與學鳩搶榆枋而止?若誠好清靜,宜學達摩面壁,九年功成,豈效庸僧瞌睡禪床?諸生其醒乎!諸生其起乎!莫待白首方悔,空對明月嗟磋。

大學者,乃培養人才之所也。若學子皆以“佛系”自居,則大學之使命將難以完成。故吾輩當深思熟慮,尋找對策,以期扭轉此不良風氣。唯有如此,則大學之道方能發揚光大,為國育才矣。


昵称:
内容:
提交评论
评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