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约根森的克莉丝汀・约根森,并非第一个进行变性手术的人,而她没有变成世人评头论足的怪胎,反而创造出一个不受拘束、欢乐的人物形象,打从心底肯定自己作为一个女人的权利以及有尊严地活着。
约根森一家住在纽约的布朗克斯,1926年5月30日,家里迎来第二个孩子,这孩子生来是男儿身。他们给他取名为小乔治。乔治非常瘦弱,老是跟别人打架争吵。她必须做男生打扮,这件事让她很痛苦。所以有时她会偷穿姊姊那些漂亮洋装,还祈求能在圣诞节获得一个洋娃娃。青春期的时候,她最忌妒的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或者应该说,她忌妒的是朋友的那些女朋友。
她最好的朋友被征召去打仗了。乔治甚至偏激地希望他永远不要回来,好让她能放下感情的重担。至于她,因为身材的缘故,两次都没通过,不过最后她还是当了一年的兵。在军队里没人在乎你是谁,乔治反而可以喘息,而且军中的日子也不算太难过。战后,乔治试着从事摄影工作,却很难吸引顾客上门,因为她对自己缺乏自信。
迈向变性之路
她在23岁那年抵达哥本哈根。那位也许能给她答案的医生名叫克里斯提安・汉堡格, 是医学研究所SSI里贺尔蒙部的主任。她把一切毫无保留说出来她的绝望, 处在「性别的无人区」让她生不如死, 还有她坚信她不是别人眼中看到的那个样子。这位医生认真听着。他不批判她, 顶多露出一丝讶异。
乔治答应当汉堡格医生的白老鼠。开始了辛苦的贺尔蒙替代疗法,疗程为期3年。在医生(还有一位心理医生)审慎的监控下,乔治慢慢看到自己的变化,从身体、脸部到声音⋯⋯接着医生建议乔治做手术,澈底去掉男性贺尔蒙。不过这必须先取得丹麦司法部长的许可。手术完成了,但是乔治希望获得官方认可。于是她到美国大使馆,要求改名换护照。
乔治自始至终都是个女人
在世人眼中,克莉丝汀才是女的。对她来说,这个新名子改变了一切。克里斯汀第一次公开出门,是跟朋友上美容院。克里斯汀觉得自己很美、充满力量、自信。她找到摄影方面的工作,甚至开始拍片。她告诉汉堡格医生,她已准备好做第二次手术。而且,她觉得是时候好好写封信给家人了。
她的父母到哥本哈根找她,巧妙地甩掉狗仔队摄影记者。经过这些年后,约根森夫妇总算见到他们的女儿。温馨的重逢给了克里斯汀勇气,让她抬头挺胸回美国。她抵达纽约时,已经有300名记者在停机坪等着。克里斯汀多希望能低调一点。但既然所有人都想见她,想听她说话,她干脆把握机会,替那些跟她一样受苦的人传递心声。
在冷战高峰时期,科学对大自然的征服,让美国人狂热不已。克里斯汀代表着一种未来。媒体争先恐后,因为她总是不厌其烦回应所有访谈。报社收到堆积如山的读者回函,都是给她的。很多匿名者提到他们在她身上获得慰藉,知道自己不再孤单。克里斯汀会回信、给他们建议。
男人与女人身分认同
她的自传被搬上大银幕。只是尽管她多次要求(她是电影改编的顾问),制作公司仍然拒绝让女演员演出她的角色。1959年,她的恋人向她求婚。但是纽约当局拒绝发给结婚证,因为克里斯汀的出生证明登记她是 「George Jr.」。渐渐地,记者越来越自以为是,他们对克里斯汀提出一些不敢向其他女性提问的问题。克里斯汀热潮不知不觉走调了,人们把她当成马戏团的猴子。
然而她知道怎么挺住。好比在那场电视秀上,她被问到:「如何跟她的『老婆』共度春宵」(她在直播现场直接走人,让主持人窘在当场。)充满魅力又勇敢的女性形象已经没搞头,媒体的风向转了,变得恶毒:「人妖」、「堕落者」⋯⋯周刊杂志开始用「他」来称呼克里斯汀。事实证明,社会上对于「男人」 与「女人」身分认同这场戏的 接受度还是不高。
鼓起勇气,正面迎战
关于她的报导还是没断过。里斯汀心想,如果必须历经嘲弄才能让人愿意倾听,那好吧。她沉着而耐心地回应。不顾那些因她而来的恐惧与恨意。她尽力维持自己的公开形象,好为那些活在阴影里的男人、女人打气。她参加慈善活动,还被某个北欧基金会选拔为「年度女性」,她过著名人般的生活。名气响亮到有一天,一位经纪人向她提出演出邀请。
她的歌唱事业让她得以舒适地在加州安顿下来,度过余生。在她快过世之前,曾要求美国副总统公开道歉,因为他取笑另一位政治人物,说是:共和国的克里斯汀・约根森 !整个社会在思想上的进步,让她很欣慰:我要是在这个时代做变性手术,才不会有人惊讶呢!因为已经见怪不怪啦!她在62岁的时候因为膀胱癌过世。也许是当初她持续接受好几年那些仍在实验阶段的疗法所造成的后遗症。
她创造出一个不受拘束、欢乐的人物形象,并重视他人对她该有的尊重,打从心底肯定自己作为一个女人的权利以及有尊严地活着的权利,尽管她的一举一动始终是焦点。她正面迎向作为一个公众人物的巨大挑战,给予那些不敢做自己的人勇气。「我也许没有发起性革命,但我可是用力推了它一把。」